来微博@一般等价乌甲找我玩!!

个人关于制作手册和设定和户口的杂思

经历过种种波折……我终于和流浪了一个月的电影制作手册成功接头,至于手册在上海上个月的二十多天雨里成功受潮卷边应该是另一个我没有见证的故事了……


总之即使目前没空仔细浏览,看到有编年史和各种设定还是非常喜出望外的。占比最高的各种访谈和过程记录反而不是独家的,在各个平台都提前看了七七八八,反而没到脑内“期待看到制作过程中的各种秘辛”的那个阙值,哎呦喂。但是各种记录图还是非常带感的,是我漫漫学习路上的精神食粮……


嗯。以及,还真有七年义务制教育这一茬……我也就是觉得合理随口一提,没想到猜的还挺准。


以及既然流浪时代的成年标准是16岁,21岁的户口在大年初一任性携妹舍命出逃就更值得玩味了。


我一刷的时候记错了细节,一直以为全篇刘启才十七岁,所以就不假思索地把他那种倔强归类到未成年人特有的那种不顾一切的冲劲,是我厌恶什么我就要百分之百和ta划清界限,是我爱什么我就要全心全意燃烧生命去使劲拥抱ta。这种把年轻的自己驾驶得横冲直撞又不顾结果是一开始刘启这个角色最吸引我的一点。


然而,之后比对网络信息,我才得以更正自己的错误。户口是21岁,远不是孩子了。实际上这个时候我才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一层不协调感被轻易捅破。年龄的增加实际意味着,刘启在拥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之后仍然义无反顾要选择那条轻率、反叛、甚至是带着一点幼稚的那条冒险的路、冲向自己渴望的路、对自己一直以来抱有的感情一条路走到死不愿回头的路。这种社会人的成熟代表的明知故犯和一个四岁孩子延续至今挤压了十七年的感情水乳交融般耦合,使我有机会去暗自揣测,荧幕前的我们不可见的那些岁月到底给刘启,给刘培强,给这个典型又非典型的中国家庭带来了什么风镌石刻的影响。


虽然我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啥的,但我非常明确地知道里边的原因肯定会涉及长期父权形象和话语权的缺失啥啥的。如果刘启和刘培强的故事只是一个十七岁少年大声喊出的反抗,可以足够精彩地演绎出一个关于爱和救赎的故事;然而二十一岁的成人仍然执拗地用自己十七岁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那么刘启这个形象会变得更真实,更戏剧性,是一个立起来的形象,可以随着我的想象漂浮膨胀。


回到“成年的标准是16岁”这一点。上面说了那么一大堆,就是为了显示一个简单的年龄设定的差别对我个人的角色解读产生的,可以算是比较大的影响。十六岁的成年标准是电影内容的延续,在强化年龄对性格的影响这一点的同时亦在一点一点补完我脑中刘启的形象,同时也可以基于官方设定讨论一些更有趣的问题:


比如我们可以畅想刘启的十六岁,在其他同学都躁动着讨论就业的分配安排、职业对口,窃窃讨论是否要继续接受教育,未来到底要活成什么样子的同时,一个十六岁,放到如今才高一高二,全身还没长太开的少年在那里皱眉。他在十几年前可能就已经决定好,至少无论如何不要落入他生命中和他有千丝万缕关系却被排斥入骨的某个人的窠臼……


再比如,我们看韩朵朵上公开课,穿校服,嚼泡泡糖;但她也快是个成人了。朵朵就明显被他启哥护得很好,还能保持一点及其奢侈的,在黄金般的前刹车时代才有的十五岁女生的安定、纯净。这是及其难得的。我也很期待去设想兄妹俩共处的岁月,去设想韩朵朵以后独立的那些日子,但她少时被培育出,绽放出的安定的光彩可以是她一辈子力量的来源……


以及等等。


关于角色,关于世界观,关于整部电影我还能说很多,也很想说很多。我想谈谈刘培强,谈谈冒险小分队,谈谈姥爷,谈谈一一,以及再好好和你们聊聊我心中的户口。


想说的话有太多,可用的时间却太少。希望未来还能有一份动力,去让我继续开口絮絮叨叨,讲讲今时今日来不及说出口、来不及被你们听见的话吧。


评论
热度(20)